石河子大学:发挥高校学科优势 助力兵地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4-06-04 16:09:32 来源: sp20240604

原标题:发挥高校学科优势 助力兵地融合发展

昔日只能还田的棉花秸秆,摇身一变,成为优质牛羊粗饲料。这在养殖“老把式”们听起来不大可能的事,借助石河子大学饲草料综合利用团队自主研发的微生物发酵技术,在天山南北50多个地方变成了现实。

眼下,石河子大学100多个科技特派团队奔走在新疆各地,正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现实。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张高教名片,石河子大学近年来充分发挥综合性高校的学科优势,全面推进兵地经济发展共谋、科技资源共用、创新平台共建、科技成果共享,探索形成具有兵团高校特色的兵地融合推进模式。

3月底,随着新疆气温回暖,石河子大学指导的玛纳斯县养殖场制作的2.5万吨棉花秸秆微贮陆续开窖,为当地牲畜提供新饲料。

在玛纳斯县金牧盛禾草畜联营合作社,负责人高明带着社员忙个不停,一车车棉花秸秆微贮饲料被送进打捆裹膜机,经过压实打包、装车后,销往天山南北。

回到两年前,石河子大学饲草料综合利用团队负责人孙新文找上门来,说要把棉花秸秆变成牛羊饲料,高明头摇得拨浪鼓一般,直言“不可能”。

在孙新文手把手的帮扶下,去年高明生产了1万吨棉花秸秆微贮饲料,投放市场后养殖户反响不错,相较使用其他饲料,成本降低30%。今年,他将生产规模扩大到4万吨。

石河子大学不断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下乡”。学校启动实施总额2000万元的104项科技特派项目,组织师生及专家2000余人次深入到南疆40多个县、团场开展科技服务,带动当地新增产值近10亿元。

“穿越天山,行程20000公里,两周内辗转奔波8地,完成6台单髁手术,8台全髋手术,15台全膝手术……”这是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骨科专家王维山在朋友圈中记录的日常信息。

从2019年4月开始,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体托管兵团第三师医院,以优质医学资源支援基层医疗工作。作为首批帮扶专家,王维山奔波的脚步就再没停歇过。

“石河子大学将医疗帮扶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扬‘倾我所有、尽我所能’的精神,深化兵地医疗合作、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院长马克涛介绍,学校每年派出300余人次医疗队深入南疆开展“送医送药”“健康体检”活动,服务少数民族群众30余万人次。

5月14日,在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玛纳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江努日·图日干巴依携优秀学员代表登上结业典礼的舞台,表演了《玛纳斯》精彩的说唱片段,获得阵阵掌声。

作为新疆高校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机构,2016年开始,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连续7年承担文旅部、教育部和人社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项目,共举办各类非遗研培15期,涉及哈萨克族毡绣与布绣、维吾尔族刺绣、新疆土陶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共培训学员600余人,为新疆非遗传承与发展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他们在文化润疆、乡村振兴、非遗文旅融合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石河子大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优势,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和兵团实践贡献更大力量!”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徐善东说。

(记者 尚杰 赵明昊 通讯员 李智敏)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