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大:让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发布时间:2024-04-26 23:45:26 来源: sp20240426

原标题:齐鲁工大:让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图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工作人员正在做实验。受访者供图

在激光先进制造方向基础研究与应用领域深耕多年之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以下简称齐鲁工大)副研究员马新强来到聊城市创业。凭借拥有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马新强的企业仅用一年就获批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并实现年产值2500万元。

让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马新强的实践是齐鲁工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个缩影。

日前,《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报告(2022)》发布,齐鲁工大以7.55亿元成果转化额跻身全国高校前40强,位列第32名。与2020年的6.248亿元相比,成果转化额增长21%。

科技成果转化是世界性难题,齐鲁工大何以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1月上旬,记者走进齐鲁工大,探寻他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绝招”。

全链条助力成果转化

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通用电子技术平台主任高建波创建了先进数控及伺服驱动团队。该团队与国内压力机龙头企业合作,完成了十余台大型伺服压力机等的研发生产,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覆盖件全自动串联式冲压自动化生产线。

同样由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特种光纤及器件技术研发平台孵化的山东飞博赛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仅用两年多时间便成了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在齐鲁工大采访时,记者发现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近年来,我们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坚持‘抓创新、促转化’,努力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发力,主动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等山东‘十强’产业,着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频频按下科技成果转化‘加速键’。我们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以科教产融合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让更多创新之花在齐鲁大地绽放。”齐鲁工大党委书记吴衍涛说。

2017年,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撮合下,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整合成立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通过科教融合探索高质量发展道路。

“从科研到技术再到产品,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是在齐鲁工大,只要有一项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通过遴选且采取形式多样的转移转化模式,就能实现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变。”齐鲁工大光电学部主任、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所长贾中青说。

记者了解到,齐鲁工大构建了政产学研协同模式,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引导成果落地转化;构建“科研—中试—产业化”中试模式,以项目立项形式支持由技术到产品产业化的中试定型环节,打通从技术到产品的链条;设立成果转化基金,为人才创业提供第一笔资金。

多举措提升转化效能

作为齐鲁工大副研究员,马新强同时还是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智能制造与集成技术研发平台副主任、山东产研强远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新强兼具教师、科研人员及企业负责人等“多重身份”,源于齐鲁工大良好的制度设计。

齐鲁工大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处处长刘贞先告诉记者:“我们做好制度设计,破除科技管理体制机制障碍,打消科研人员不愿主动创新的顾虑,提高其成果转化的能力。”

据了解,该校出台《关于推进落实产学研结合示范的意见》,全面布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制定《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正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管理的补充规定》,对科研人员给予“真金白银”的奖励或者股权激励,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山东省科创集团是齐鲁工大成立的省管一级企业,如今已成为省属国有企业。早在该企业成立之初,齐鲁工大便整合划转旗下30余家企业予以支持。如今,齐鲁工大已有300余项知识产权依托山东省科创集团以作价投资形式进行转化孵化,作价金额达7.73亿元,吸引现金投资6.42亿元。

据了解,齐鲁工大打造“科技红娘”队伍,建立了50余人的专兼职技术转移转化队伍,并先后派出7批科技副职在挂职地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上述种种举措,进一步推动齐鲁工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走深走实。

(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闫 勇)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