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推进四型机场建设

发布时间:2024-06-04 22:39:16 来源: sp20240604

原标题:合力推进四型机场建设

  “当前,中国民用机场统筹安全运行、恢复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机场发展大会上,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副秘书长孙德富表示,随着国内民航客运继续稳定增长,2023年,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25976.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2.2%;完成货邮吞吐量1683.3万吨,比上年增长15.8%;完成飞机起降1170.8万架次,比上年增长63.7%。

  此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地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持续推进,主要机场通过改善机位布局、优化廊桥操作等方式,累计增加靠桥航班15万架次、惠及旅客2239万人次,平均靠桥率提升3.41个百分点,服务品质持续提升。

  当前,中国民航局已经正式印发《推进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2020—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型机场建设的主导性文件。根据《纲要》,到2035年,将实现标杆机场引领世界机场发展,全面建成安全高效、绿色环保、智慧便捷、和谐美好的四型机场,为全方位建设民航强国提供重要支撑。

  “近5年来,全国运输机场事件、症候数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2023年,全国运输机场共报告各类事件409起,降幅为22.7%;今年以来,全国机场共报告事件110起,同比下降28起,降幅为20%。”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安全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邱旭表示,下一步应压实机场运行安全管理责任,强化规章标准的完善和执行,强化机场运行核心风险管控,切实提高机场应急处置能力,规范和推进机场新技术应用,持续提升机场安全监管效能。

  绿色发展是民航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低碳与污染防控将是航空交通未来发展焦点之一,也是绿色机场环境治理的重点内容。”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院长于剑表示,目前,通过实时在线监测与评估,能够追踪和评估空域内飞机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确保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未来,机场还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机场能耗、环境和运行的大数据进行智能决策,以辅助机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智慧民航成为民航业发展的基本品质。建设智慧机场,需要综合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民航旅客机场出行的便利性体验。“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在机场建设中的应用不仅需要政策引导和支持,还需要机场建设方提供项目验证机会和平台。”民航机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姜昌山表示,尽管工程建设领域已广泛使用数字技术,但技术体系尚不成熟,应用缺乏数据沉淀和共享,数据基础标准研究存在不足,机场设计数字化转型将是一个长期持续迭代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力共同推进。

  建设人文机场是民航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在本届大会上,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和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共同向金融机构、航空公司和民用机场发出《进一步提升机场区域外籍来华人员以及老年人支付服务便利化水平的倡议书》。三家协会联合倡议,发挥各方合力,将在重点场景精准落实便利化支付服务举措。

  通过充分运用人脸跟踪轨迹查询系统,可有效帮助未登机旅客寻找登机口,使民航服务质量更上一层楼,迈出智慧化机场建设的重要一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地面服务部工作人员曹彤表示,机场人脸跟踪轨迹查询系统通过人脸识别和数据定位分析,可有效查找未登机旅客,为旅客出行带来更加便捷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服务体验,获得了航空公司和旅客的好评。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今年起正式施行,但在起降基础设施相关内容上未作单独阐述和明确规定。在本届中国机场发展大会上,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发布了《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起降场技术要求》团体标准。作为我国首部针对eVTOL起降场的技术规范,全文11个章节对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起降场的物理特性、障碍物限制、场址选择、结构设计、专用设施设备等诸多技术参数进行了明确阐释。(记者 崔国强)

(责编:方经纶、陈键)